什么是缘起论?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称之为「 缘起 」。
一、缘起的定义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缘起」并非佛陀所「创造」,佛陀只是「发现」了「缘起」这个自然的法则,再将此宇宙人生的真理对众生宣说、开示。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
缘起,就是说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都是互相存在的关系和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关系和条件,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无法生起。
二、缘起论的内容:因、缘、果
缘起论包括因和缘两个部分。因即因素,缘即条件,其中因是主要的,缘是辅助的。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
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凡果必有因,怎样的因便产生怎样的果,因果必相应。
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缘起」法所阐述的,就是因、缘、果的关系,因、缘、果三者是相依相待而存在,没有绝对的独立性。
三、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佛陀一代时教所说的空有、无常、因果、中道、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教法,都是为了诠显缘起思想的根本教理所作的方便教说,《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这说明佛陀的教法有其一贯性。
佛教的各种理论和派别,均以缘起论作为理论基础来阐释自己的宗教观和宗教实践。主要有「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学说。尽管各宗各派的经典根据、论述说法不同,对于「缘起说」所阐述的,无非是宇宙万法生灭变异的关系,以及人生苦乐的来源。
缘起是佛教异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也是解释宇宙万法起灭,乃至生命起源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稻秆经》说:「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佛陀的法身,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缘起性空」,若能从缘起法中通达诸法的空性,即知缘起而有的一切法虚幻不实,即能从缘起法中见到诸法的空性,这就是佛陀的法身。因此《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就是禅宗所谓的「见性成佛」,故知欲成佛道,必须谛观缘起。
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只有明白缘起的道理,才能达到菩提觉悟,以至佛的境界。
四、缘起的意义
缘起论显示世间上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因缘所生起,因此要过快乐的人生,便须培植好因好缘。如果没有植下善因善缘,一旦遭逢不好的果报,也要懂得改善因缘,而不是一味在果报上计较。所以,了解因缘果报的关系,使我们懂得改善逆缘、培植好缘、广结善缘、随顺因缘。
此外,缘起论启示世间万法是「无常」的,好的可能变坏,坏的也可能转好,因此,即使一时遭遇困难、挫折,只要能坚持百忍的朝向正确的人生目标努力,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为人生带来无穷希望。
诸法既是因缘所生,自然空无自性,无自性便无法自我主宰,所以说「无我」。若能正观缘起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能远离贪欲、憎恨、愚痴三毒烦恼。烦恼是系缚众生,使众生不能解脱自在的最大障碍;烦恼既除,当然就能获得生命的解脱。
因此,认识缘起,知道人生祸福、好坏皆是自己所造,非有他力可以主宰,唯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如此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生的方向,认识人生的意义,而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进而建立感恩的美德,培养随缘的习惯,拥有希望的未来,了悟真实的人生。
佛教的缘起是什么意思?佛教说的四大——地是指事物的坚性,水指事物的湿性,火指事物的暖性,风指事物的动性。那么佛教说任何事物,从宏观的三千大千世界,到微观的小东西,都具备坚性、湿性、暖性、动性。
四大,是幻化出来的性质,并不是说真的承认有四种基本“实在的”物质。
缘起,就是世间所有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己产生自己的现象(诸法无我),没有永恒不变的现象(诸行无常)。所以佛教讲宇宙是无始无终。如果有开始,那么这个开始以前是什么样子?但这与不可知论有本质的区别。
唯物主义说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却解释不了物质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物质不是被决定的,那就是本来就有的,那岂不成了无因之果?如果一种现象无缘无故的出现,在违反唯物主义的因果关系、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的同时,与基督教的上帝——所谓的第一因,有什么两样?有人解释说大爆炸,那大爆炸前的状态又是如何产生的?这又与另外一个问题:上帝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两样?
罗素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徒”文中说:上帝的存在 最初起因的论点也许很简单易懂的就是最初起因的论点(据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万物都有起因,你一步一步地追本溯源,最后就会发现一个最初起因,我们就给这个最初起因以上帝的名称)。直到十人岁那年,有一天读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自传时,忽然发现这么一句话:“父亲教导我说,‘谁创造了我?’,是无法解答的难题,因为接着人们必然要问,‘谁又创造了上帝?’”今天我仍然认为,这句极端简单的话指出了最初起因这一论点的荒谬。如果说万物都要有起因,那么,上帝也必有起因,如果存在着没有起因的事物,那也很可能就是世界,正和可能是上帝一样,因此这一论点就毫无活力可言。这和
印度教的观点是性质完全一样的,他们认为世界置身在一只象背上,而这象又置身在一只龟背上。如果有人追问“乌龟又在谁的背上呢?”他们就只能支吾其词:“还是谈谈别的吧!”最初起因的论点确实并不比这高明。没有任何理由说世界没有起因就不能产生。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说世界不应该本来就是一直存在着的。我们更没有理由认为世界一定要有个开始。认为万物必定都有个开始的观念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缺乏想象而造成的。因此,我大概不必在最初起因的论点上浪费时间了。
这一点,量子力学已经解释清楚了。在量子力学中,量子的运动状态是不确定的,所谓的“客观存在”在量子力学里是没有的。在这里,所谓主观、客观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接近了佛教的说法。
所以爱因斯坦说,他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就是指量子运动的随机性。
美国德克萨斯州州立大学的量子力学专家威勒博士,在实验观察中证实:“只有受到观察,才有存在,若无观察,就无物存在!”这就是量子力学里的“观察者促变律”。著名物理学家菲列兹伦敦说:“冯纽曼的精微量子学说显示出物质上的实体只不过是人类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实体是思想意念。”
量子力学表明:实验中观察者的意图起着重大的作用。一个量子力学系统在某个特定状态被观察得越频繁,该系统就越可能保持原来状态。表明人的心念与无生命物体存在着微妙的互动沟通。在医学上,一个患者如果乐观豁达,他的病就容易好,这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有的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但始终怀疑还在,结果肿瘤真的会回到身体来。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干扰前的本来状态。这就是“测不准定律”。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而当你要“确定”它的动量,则它的位置又无法确定,至多只能确定它在某点出现的概率而已。
但如果你要问,宇宙是怎么生成的?就像问:众生本来是佛,怎么会有无明,无明是怎么生出来的?圆觉经里金刚藏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佛说: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害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眼病好了,问:这花是什么时候生出来的?本来就没有花嘛,还说什么时候出现的!无明就是“空花”,空中本来没有花;就是六祖慧能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普通人很难理解。因为凡人都是以幻为真,而佛教说四大皆空。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分。《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
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极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刚晓法师《述说唯识二十颂》里解释:假如说【极微】能够成立,是【实在】的,而且如外道所言,可以相合,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下。
实在的东西,就一定有大小,一定要占有空间,一占有空间,那么一定有三维六个方位:前、后、左、右、上、下,这是绝少不了的。比如这个粉笔盒子,从左边儿来看,就只能看见这只小白兔,至于右边儿是什么,我不知道。从上边儿来看,我就看不见下边儿到底是什么。
假如说我有一辆汽车,要装一车粉笔。我们把这一盒叫做A,A左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右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右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前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前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后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相接触的。在A后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后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面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上边面、下边面也是不能够接触的。在A上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它只能与A的上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后边面、下边面也都不能够接触。在A下边儿的这一盒粉笔,只能与A的下边面相接触,而不能够与A的左侧边相接触,也不能与A的右侧边相接触,前边面、后边面、上边面也不能够接触。
这是说这一盒粉笔,那么我们说一个极微呢?同样的道理,中间有一个极微,它的周围也充满极微。我们称中间这个极微为甲。在甲极微东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东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西侧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西侧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北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北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上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上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甲极微下边的这个极微,只能与甲极微的下边面相接触,而不能与其他边面相接触。这是一一对应的,绝无可混乱的余地。
窥基的《述记》中说:“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极微。”这样一来呢,一个极微就可以划为六个组成部分。既然一个极微可以分做六个组成部分,则极微还能叫极微吗?极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无法再分的单位呀~~既然它可以分为六个组成部分,那么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单位,既不是最小的实体单位,那也就不是极微了,这就犯自教相违的毛病。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呢?
结论是: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成分不存在!或者说:最小的组成成分根本不是“实在的(客观实在)”!
这样一来,佛教说的“空”,就不仅仅是无能独存、永恒的自性空,也是“当体即空”了。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高僧很多能突破时空障碍,有神通的原因。爱因斯坦也说过:时间、空间是我们的错误认识,是假象。华严经里讲:我于一时见三世。
佛法指的缘起是什么意思?
缘起是什么意思?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
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
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是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关系。
从另一方面关系,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和灭现象又是同时互存的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是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缘起的基本含义缘起:巴利语pantilde;iccasamuppàda。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诸缘生起之义。
《清净道论》对“缘起”作了几种解释:
1. 因为现观它能导致利益和快乐,所以值得智者们了解(paccetuü)它故为“缘”(pantilde;icca);生起时是一起(saha)和完全(sammà)生起(uppajjati),而非单独,也非无因,故为“起”(samuppàda)。如此,由缘和生起为“缘起”。
2. 一起生起为“起”,众缘的而非排斥缘,如此为“缘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缘所以是“彼缘”,是彼等的缘所以此是因。
3. 如是因的组合面向[果]故说为缘,一起生起故说为起。果是由它共同达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诸条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为缘。它们乃是一起、彼此以不分离之法而生起,故说为起。如此,缘和生起为“缘起”。
4. 若它们不互相为缘,或互相欠缺时,[果]则不可能生起。因为诸缘是同时、一起,而非各别各别,也非先后地生起诸法,故说为缘起。(Vm.577-9)
佛陀宣说缘起着重在说明导致生命诸苦的原因。生命不是无因的,也不是由大自在天、上帝等所创造的,它是由一系列的诸缘而产生的。
在经典中,佛陀通常以十二个环节来解释缘起(十二缘起支):
“诸比库,什么是缘起呢?诸比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此,这整个苦蕴生起。诸比库,这称为缘起。”
缘起是什么意思?缘起(梵语: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t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
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变化中,这是佛陀对世间现象的成住坏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的法则。
《清净道论》对“缘起”作了几种解释:
1、 一起生起为“起”,众缘的而非排斥缘,如此为“缘起”。由此因聚合是彼(果)的缘所以是“彼缘”,是彼等的缘所以此是因。
2、如是因的组合面向[果]故说为缘,一起生起故说为起。果是由它共同达成、而非缺乏的意思;又以诸条件的,彼此面向、前往[果]故为缘。它们乃是一起、彼此以不分离之法而生起,故说为起。如此,缘和生起为“缘起”。
3、若它们不互相为缘,或互相欠缺时,则不可能生起。因为诸缘是同时、一起,而非各别各别,也非先后地生起诸法,故说为缘起
扩展资料
引证解释:
1、佛教语。谓一切有为法,皆待缘而起。《维摩经·佛国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缘起之有,性空之无,都是从假名上说的。”
2、引申为事物的起因,起源。
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昙摩耶舍》:“ 耶舍 为说佛生缘起。”
明·胡应麟 《诗薮·近体下》:“则七言绝体缘起,断自梁朝,无可疑也。”
清·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碎石治河》:“ 汉 永初七年,令於石门东积石八所,以捍冲波,谓之八激堤,皆可为碎石坦坡之缘起。”
鲁迅 《准风月谈·我谈“堕民”》:“我生于绍兴 ,堕民是幼小时候所常见的人,也从父老的口头,听到过同样的他们所以成为堕民的缘起。”
3、一种叙述故事始末缘由的俗文体。
4、一种叙述编辑、著作或举办某种事情的缘由、宗旨的文字。与序文性质相类。
清·道霈有《重刊〈坛经〉缘起》。
阿英 《戎行兼言艺文事》:“湖海艺文社的‘缘起’里,说明了它的宗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缘起
缘由和缘起的区别意思和用法。
1、意思不同,缘由是原因的意思。缘起,重要佛教术语,意思是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
2、用法不同。缘由多用于告知事情的原因。缘起则是告知这个事情是都是命中注定,因缘巧合。
以上文章内容就是对缘起是什么意思和业感缘起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