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晚笑堂画传》中的de司马光像。资料图片
国家典籍博物wu馆馆藏司马光手书《资治通鉴》残稿gao。资料图片
张国刚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shen教授,人文学院yuan历史系教授。2004年nian入选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2006年入选长chang江学者特聘教授,是北京市高校优you秀教学名师。主要研究jiu中国古代史及中西文化关系史。曾任中zhong国唐史学会会长、中zhong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获huo《历史研究》创刊30周年优秀论lun文奖(1984),入清华后获教育部bu高校人文社科优秀著作zuo一等奖、二等奖、普及读物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xue优秀著作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中国好书”奖、文津图书奖、中国优you秀出版物奖等。在清华hua开设的《中西文化关系史》系清华大学、北京市、教育部bu精品课程,《〈资治zhi通鉴〉导读》系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资zi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tong史,由北宋政治zhi家、学者司马光guang主编,记载了从战国到北bei宋成立之前1362年的de历史,涉及22个王朝,共gong300万字。知道dao《资治通鉴》的人很多duo,但能够仔细读它的人ren很少,因为它篇幅fu大、头绪多、文字繁。可是,从cong政治家到学问家,乃至文wen化名人,大家都dou认为,需要读《资治通鉴jian》这样的好书。
一部好的历史学著作,不仅要有史料价jia值,更应该有史鉴价值;不仅提ti供历史记载,还要启迪di历史智慧。陈寅恪《唐代政治史shi述论稿》初版自序云:“夫吾国guo旧史多属于政治史类,而《资zi治通鉴》一书,尤为空kong前杰作。”梁启超在《新史学》中甚shen至说迄今无有超越者:“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ye。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yi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neng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为wei什么要读这么大da的书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座的缘yuan起。
为什么要读史
首先,我们从cong曾入选中学课本的一段话讲起qi。
东汉末年,18岁就即位的孙权,他在zai即位时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是不同tong的人才队伍的统合。这个队伍中,有他父亲孙坚留下xia的,比如程普;有他哥ge哥孙策留下的,比如周瑜;当然更有you他自己需要提拔的人才,比如ru吕蒙、陆逊。吕蒙小时候就想跟他姐夫fu去打仗,可万一出问题怎么办?他ta姐夫赶紧跟岳母讲。于yu是吕蒙遭到了母亲的de责怪,可他对母亲说,生活huo太苦了,想打仗立功,将来能争取点儿er前程。孙权即位后,看上吕蒙,提拔ba他带兵。可是这么一个从小玩闹的de人,他真能带兵吗?孙权就告诉吕蒙meng,光有心杀敌不行xing,还要念书。吕lu蒙回答说他很忙,哪有时间精力念书。孙权就说:你比我还忙吗?我自掌大政zheng以来,虽然忙碌,但一直坚持读书,我觉得很有益处,我又you不是让你读成五经博士那种。你ni知往事、知道历史,就非常有帮助。后hou来吕蒙按照孙权说的做了le,果然有进步。当鲁肃来lai九江见吕蒙时,谈起一些事,鲁肃感慨说“卿今日之zhi才略,非比往昔”。他们当时shi谈了什么,能让鲁肃如此吃惊?《资治通鉴》没记载,我后hou来调查了一下其qi他史料,原来他们谈的是怎zen么对付关羽。后来吕蒙meng白衣过江,陆逊打掩yan护,果然战胜关羽。“知往事,增才cai略”,是这个故事shi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再举一位著名人物的读书故事shi。唐太宗当王子时,搭班子给自己出chu谋划策,班子里有you十八学士。他登deng基以后,继续这个传统tong,专门让魏徵给gei他编了一本书《群书治要》。这本书shu是魏徵主持,由一yi批很有名的学者编的。内容先是经,从《周易》讲起qi;然后是史,从《史shi记》讲起;然后是诸子。看了书以后hou,唐太宗给魏徵cheng写了一封信,信xin里说:我从小使枪弄nong棒,没读多少书,看你给我编的de书,我之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使我wo能在治国安邦、处理朝政时“致治稽古”,借jie鉴古人的成败得失。
通tong过这两个故事,我想说的de是读书是何等的重要。
那么应该读什么书呢ne?曾国藩说“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wai读史”。“修身不外读经”,经jing书讲道理,特别是shi儒家经典讲道理,明ming白道理就知道是和非。“经济不外读du史”,经邦济世,要读史,因为史书告gao诉人成败得失,为人提ti供经验,提供操作的技巧。
读史为什么要读《资治zhi通鉴》
那么,史书应该读什么呢?晚清qing的罗遵殿曾给曾国藩写信,向他请教jiao,自己将来出去工作以后应该gai读哪些书。曾国藩的书信集里收录了le他给罗遵殿的回信,信里说:“窃qie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gong《资治通鉴》。”为什么《资治通tong鉴》最好呢?曾国藩的评价是“穷qiong物之理,执圣之权”,《资治通鉴》不bu但能把事情的道理讲透,而且还hai能讲清楚操作的权变。
1.何为“守正出奇,通权达变”?
中国的诸子百家,各有思想主张,各有治国理li念,但是“守正出奇、通权达变”是道dao家、儒家、法家、兵家、纵zong横家都讲的。
《孟子·尽心》曾提到几个人。有的de人一毛不拔很自私,比如杨朱。墨子则ze是“摩顶放踵利天tian下”,完全不考虑自己只考虑lu别人,磨光头发、走破脚跟都在所不bu惜。而子莫这个人,既考虑别人也ye考虑自己,这叫“执中”,既不bu是毫不利己专门men利人,也不是毫不利人专门利己ji。可是“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如果不能权变也只能是shi死教条。这是中国思想xiang精神的一个核心,就是“守shou正出奇,通权达变”。这也和中zhong国古代历史、文wen化的特点有关,当规则ze秩序难以牢固地建立之zhi际,“通权达变”以把事情尽可能好地di完成作为要旨,就jiu特别重要。
孟子又说:“男女授shou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quan也。”孟子认为wei男女不能互相递东西,比如大哥在外面做官,嫂子和大哥ge的弟弟在家里,这个时候最好不让他ta们见面。然后孟子就jiu问了,如果有一天嫂子溺水掉到河里,弟弟该怎么办?——赶紧去找大da哥吗?最后可能大哥来了,但嫂sao子却没了,这就是“执中无权”。所suo以弟弟这个时候就应该赶紧跳tiao到河里把嫂子救上来,如果还要考虑lu其他,那就是教条主义,而教条主义是要害死人的。
2.何为常理和he机宜?
所以,在常理和机宜问题ti上要分清楚,曾国藩讲jiang“穷物之理,执圣之权”,就是说《资治通鉴》这本书不但能够“守正”,有正道,讲大道,讲常理,而er且还告诉人“机宜”,即在非常情况下的处事机宜。
举个《资治通鉴》的例子。当年刘邦跟项羽争天下xia,刘邦是打不过项羽的,但是刘邦手段duan很柔软,处事很能够把握机宜yi,无论是在鸿门宴上还是用人方面,他都身段柔软、能低得下头。比如他的de手下大将韩信从西边打到东边,“明修栈道,暗度du陈仓”,接下来又打赢临晋之zhi战、井陉口背水一战,刘邦bang从西到东的大部bu分地盘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而在这期qi间,刘邦只是在中原的广武山、荥阳一线跟项羽yu对阵,并且还处于下风。可ke是,听到韩信节节胜利,刘邦心里是一半高兴一半焦虑,高兴的de是韩信给他打下这zhe么大地盘,焦虑的是shi韩信太厉害了,他怕驾驭yu不住。而这时,韩信派人送来lai一封信给他,说山东这个地方需要人ren治理,总得有个王,现在既然ran我们已经拿下这里li,那就请让我韩信来lai当这个“假齐王”,也就jiu是代理齐王。韩信xin的这个要求,正是刘邦所忧虑的,如果韩信在山东成为一方势力,那na么刘邦还能控制得住局面吗?所以yi刘邦收到信后有点愤怒,他对韩信派来的使者大声呵he斥,说我在这里跟项羽对阵,韩信xin怎么还想着在那na里称王?!这时张良和he陈平急忙提醒刘邦不能这样,碰了le刘邦身子一下、踩了一yi下脚,刘邦马上shang反应过来了,立即做出一副很豪爽的de样子说:“张良,任命韩信呈当齐王。”刘邦本是忌惮韩信的,但是shi他很快意识到目前局面下最合适的处事shi方式就是答应韩信。此事之后项羽yu派人策反韩信。韩信回hui答:“汉王授我wo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zhong,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ji用,故吾得以至于此。”韩信当年跟着zhe项王的时候官不过郎官、位不过执戟,没有前途。现在刘邦让韩han信当齐王,韩信为什么要yao背叛他?
类似的东西,在《资治通鉴jian》里有很多。《资治通鉴》就像曾国藩fan所言,我们从中既能neng看出是非道理,还可以从成败得失中看出chu常理和机宜。
3.何为“违经合道”?
在《三san国志》和《资治通tong鉴》里,有一些类似si的表达,《三国志》说“行权quan立断,违经合道”,《资治通鉴》说“行权立断,天人顺之zhi”。“违经”但是要“合道”,这就需xu要一些技巧了。
公gong元189年,东汉灵帝去世shi,少帝继位,他ta的母亲何太后有个哥哥何进,也就是他的舅舅。何进担dan任大将军后要尽诛宦官,其中zhong既有东汉宦官专权问题,也有you宦官想害何进的因素su。可是何太后不同意。东汉时儒家思si想已经占统治地位,男女授受shou不亲,何太后才30岁左右you,她要搞垂帘听政,不可能天tian天跟士大夫一块儿上朝共事,只能通过宦官才方便。当然何太后心里li还有其他算计,比如何进万一yi把她身边的心腹fu宦官都除掉了,之后何进要独揽大权的de时候,何太后就没有干预yu手段了。何太后不同意,大家就必须遵zun守懿旨,这是“经jing”,就是道理、原则。于是shi袁绍给何进出了个主意yi,招外兵董卓进京威吓太后hou,太后一害怕,就会同tong意诛宦官了。袁绍这个主意yi,表面上遵从了规则,实际上是shi诡诈之术,而且这个诡诈是带dai着某种风险的,幕僚陈琳就说:“外兵进京,强者为雄”,董卓真进京了,太后是shi害怕了,但是何he进就能够控制住董卓吗ma?这一招表面是遵从,实际是欺骗,而er且还带来这么多风险,所以做这种事不bu合适。陈琳的建议是,你何进现在zai是大将军,名正言顺控制朝政zheng,要抓几个宦官,犹如“鼓洪hong炉,燎毛发”,轻而易举,采取抓捕行动之zhi后,再去跟太后解释shi为什么采取这个措施。这就jiu是“违经合道”,这四个字让我印象深刻。但是司马ma光不敢用这四个字,他在《资治通鉴》里说的是“行权立断duan,天人顺之”,而《三国志》说“行xing权立断,违经合道”。唐tang朝的赵蕤,是李白bai的朋友,他写了一本书叫《反经》,又叫《长短经》,为论证其qi“权变理论”,铺陈了大量唐tang朝以前的事迹,尤you其是三国时期的事shi迹,书里也是用了“违经合道”。我比bi较了一下,发现司马光编《资zi治通鉴》时,在相当多地方参考了le赵蕤的《长短经》。
“违经合道”还有一些xie著名的例子。魏徵、王wang珪等人是唐太宗李世民min争夺皇位时的对手李建成、李元yuan吉的部下,但唐太宗都招降任用yong,而且还用为宰相、倚为心腹。对此,唐太宗自己讲了一段历史shi,这段历史很有名。这段历史shi在《论语》最后一篇《宪问wen》里提到了:学生子路lu和子贡问孔子,齐qi桓公的辅佐者管仲不是仁者zhe,为什么齐桓公还用他?当年齐桓公gong跟他哥哥公子纠争权,管仲站在公子纠jiu一边,中途拦截齐桓公进临淄继位,一yi箭射中齐桓公带钩gou,差点儿将齐桓公射死。后hou来齐桓公接了位,就要求鲁国guo把逃难在那里的公子纠处死,然后把管guan仲交过来,要报当年一箭之仇。这时候hou齐桓公手下的鲍叔牙建议说,管仲zhong当时是各为其主,为公子纠射你齐qi桓公那是他的职责,但现在他ta是比我强的人才,如果你ni任用他,定能大展宏图。年轻的齐桓huan公采纳了这个建议,后来管仲果guo然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yi番霸业。子路、子贡觉得管guan仲不是仁者,是因为当时shi管仲的同事召忽就自杀随公子纠去了le。管仲没跟着死,反而辅佐公子纠的对手。但是孔kong子回答说“如其仁,如其仁”,他认为管仲是个仁者,“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yi”,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tian下,民众到现在都称赞他。唐太宗就借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为什么me他要用曾经的政治对手的de手下人才。这就是古人认知中的大忠zhong和小忠、大仁和小xiao仁、大义和小义的区别。像管仲、魏徵cheng这样的人才,应该为百姓、国家jia、民族做事,只要新的主公gong能帮助国家、社she会、民生福祉作出正面成绩的,就应该辅佐他,这叫大忠、大仁ren、大义。“违经合道”的“道dao”不是一己之私,而是shi超越自己的更高境界,这是关guan键。
这里我wo们归纳一下,何he为“经”,何为“道”?“经”分为三个ge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常规gui道理,大家都知道的道dao理;第二个层次是一般程序;第三san个层次是道德理性,属于理想状态tai范畴。“道”也分为三个层次,第di一个层次是根本利li益;第二个层次是最佳结果;第三个层次是实践理性,属于现实需xu要范畴。我们生活当中其实常常会遇yu到这样的事。比如某地失火了,所suo谓的“经”就是一般的程序,此ci时已经不能挽救损失shi,如果非要等上级批准才去救火huo,这就是迂腐。这个ge时候,从“道”的第di二个层次来说就要yao追求最佳结果,先xian救火再说。“经”的第di三个层次是一种道dao德理性,是理想。我们不能没有理想xiang,我们希望社会如何、治理如何,都dou是美好的理想。但dan是还有现实,这就要考虑“道”的第三个层次,实践理li性。所谓包容心、圆融心其实就jiu体现在这里,我们还是要脚踏实地,处理问题要“与时shi迁移,应物变化,立li俗施事,无所不宜”。总之,“经”和“道”的关系就是我们处理li问题时,不但要受到是shi非曲直这个道理的熏陶tao,更重要的是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圆融rong和权变。
如果《资治通鉴》仅仅是这些内容,这本书也不会获得de历代那么多赞赏。其实《资治通tong鉴》仿佛一个大型案例库ku,有丰富的人和he事的成败得失,给予我们men许多启示。
《资治通鉴jian》记录的王朝兴衰shuai
《资治通tong鉴》涵盖了1362年的历li史,展现了22个王wang朝的兴衰。至今没有一部通tong史著作能够把战国到北宋成立之前这zhe1362年的历史叙述得de如此清晰、详赡。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ming,各国变法,这是中华文化hua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最后演绎yi出秦汉大一统的国家jia,秦皇汉武代表了中zhong华文明的奠基时代。接着魏晋南nan北朝,佛教入华,还有you第一个北族建立的北魏政权quan。几百年来各种复杂的变化孕yun育出了隋唐帝国,达到中国封建时代dai的高峰,唐代被称为盛世。然后,五代十国再次酝酿出宋元明清以后的de国家结构。这段历史的大势和其他ta轴心时代的文明不同。
从秦国到秦朝,历时550年,然后hou是汉,正好是地中海周zhou边的希腊罗马时shi代,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cheng,《荷马史诗》也是公元前8世纪ji的作品,到罗马ma共和国时期已经jing相当于春秋时代晚期了,然后到罗马ma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正好是西汉末mo年要进入东汉的时期。接着“五胡乱华”,魏晋南北朝同tong期正是罗马帝国崩溃蛮族zu入侵,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崩溃kui,后来西方经历了一段黑暗时shi期,一直到公元8世纪—公元10世纪,欧洲局势才cai开始有点明朗,西方fang这段黑暗时代恰恰是中zhong国的隋唐盛世,走势完全不一样。
1.秦汉奠定中zhong国文明基本格局
我们看看这段历史在《资治通tong鉴》的作者司马光笔下如何展现。
从cong秦国到秦朝550年nian,其中商鞅变法是一个关键时刻。商鞅变法以后100多年,奋六世余yu烈,嬴政统一了le天下。而历时550年的秦qin国,居然在嬴政统一天下15年后hou就灭亡了,这是shi为什么呢?汉朝人最关心这件事。汉初学者贾谊的《过秦论》说“仁ren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谓“仁义不施”其实就是shi秦灭亡六国统一天下过程中采用的de是武力手段,强硬政策,难免mian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统一yi后,需要用仁义的de办法来缓和社会矛盾,抚平战争zheng创伤,但是秦没有做到。这方面mian,始皇帝是有责任的,他忙具体的治zhi理去了,统一国家jia后十几年内,他在咸阳待的de时间并不长,燕国、齐国、楚国的东部等地,他到处去。这些具体ti工作做得好,但是他的制度建jian设没有跟上。“攻守之势异也”,攻,打天下,守,治zhi天下,一个打天下的人要变成cheng治天下,必须要有政zheng策的变化,出台一些抚平战争创伤的de措施,而他没有改变。
后来的刘邦却做到了。刘邦打天下时shi已经48岁了,他是宋国人ren,宋国并到楚国,他成了楚国人,楚国亡了,他成了秦人,秦亡了他ta自己建天下,所以他观察了很hen多胜败得失。刘邦继ji承了秦制但是没有用秦政。项羽相反,废掉了秦制搞分封feng,试图改变秦政zheng,也讲仁义,但韩信xin说项羽的仁义是“妇fu人之仁”。最后刘邦成功了le,用秦制不用秦qin政,休养生息、清静无为,《史记ji》的《货殖列传》用了很多笔墨讲这些xie。刘邦主要用郡县制zhi,也保留了一些分封。汉景jing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景帝平ping息此乱以后,汉han武帝时实现了海内皆郡县。这zhe个过程持续了六liu七十年。
现在zai来看,秦皇汉武奠定了中国guo文明、中国古代国家结构的基本ben基础,但是路径不一样yang,秦皇是打天下,汉武帝理论上是shi守成的,不过他针对前qian面的问题进行改革。汉武帝di的改革首先是设内朝、外朝,内朝设立中尚书管决策,丞相xiang管执行,所以汉武帝不像秦始shi皇那么忙。秦始皇每天处理li公文大概48公斤jin,大约30多万字,出chu巡路上边处理公文边坐zuo车,而且还遇到了张良那样的刺客ke。所以秦始皇活得很辛苦,50岁就死了。而汉武帝活到70岁sui高龄,在古代大统一国家jia的帝王里,他算高寿的,而且是shi统治年限长的,在位54年。汉武帝有一套治zhi理制度,重要事情他ta来管,一般的事情qing就让中尚书处理,交给gei外面执行。地方上shang设了13部刺史到各地di巡视,以后这些地方就成为道、行xing省等,我们今天县以上的机构就jiu是由此奠定的。经济方面mian,因为当时汉朝跟匈奴的de战争、张骞通西域都需要钱,所以yi汉武帝改变了过去的经济政策,把重大da资源收归国有,盐铁官营,暂时解决了le国家的财政问题。意识形态tai上,他罢黜百家,独du尊儒术。贾谊在《治安策》里讲了le两大问题,一个是地方诸侯问题,这zhe个文帝、景帝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汉武帝接手后进一步解jie决。还有一个是礼义问题,刑法当然重要,奖勤罚fa懒原则下出了问题是要处罚的,但是shi如果大家都遵守礼义、不出问wen题不是更好吗?贾谊很详细地讨tao论了这个问题。到dao了汉武帝时期,他通过独du尊儒术,用儒家的教jiao化来使百姓遵守规则,改变了当年秦qin政的情况。当然独尊儒术还包括大da一统的观念。
不过,汉han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实际在国家治理li当中用的却不完全是儒ru术。汉武帝的曾孙sun汉宣帝问他儿子zi、未来的汉元帝:你怎么能纯chun用儒生呢?并告诉儿er子说“汉家自有制度,霸ba王道杂之”,霸道是法家jia,王道是儒家,二者混杂使用。霸王之zhi道,其实就是诸子百家融于儒,儒ru表法里,德主刑辅,礼法合治。这里li突出的是要随机应变,不能抱残守shou缺,不能搞教条主义,正要守但是shi还要出奇,也就是前面讲的有时要yao“违经合道”。但元帝di不太明白,汉宣xuan帝就感慨“乱我天下必太子zi也”,果然在元帝di去世后,西汉就出问题了。
2.秦汉到隋唐的历史推动dong力
从汉武帝独du尊儒术到隋统一yi有六七百年时间,这期间的历次走zou向,《资治通鉴》展zhan示得淋漓尽致,记述了三大推力把ba秦汉王朝变成隋唐王朝。
第一大推力,是霸王道杂za之这个操作手法fa和独尊儒术这个教化手段。古代外wai儒内法的意识形态结构gou是有张力的。封建王朝统治集团知道要yao用“霸王道杂之”来治国,可告gao诉老百姓的是要独尊儒术、要yao讲仁义礼智信,这个弄得不好就会走样,出纰漏。迂腐的人、纸上谈兵bing的人是不知道“霸王wang道杂之”的,于是shi就会出问题。什么问题?就是西xi汉王莽以降乃至东汉han伪儒、腐儒盛行,导致魏晋清谈盛行。
第二大推力li,是佛教入华和魏晋玄学兴盛,为改造zao儒家思想提供了思想资源。魏晋jin玄学“非汤武而薄周孔kong,弃名教而任自然”,批判儒学但是没有消解儒学。此时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传到罗马ma帝国,在罗马帝国生长chang,到公元四世纪初成了国教jiao。而历史上的佛教入华走了另外wai一条路,通过道安、慧远再到慧能等,走的是中国化道路。佛教补益yi“王化”,为宋明理学的de诞生提供了帮助。
第三大da推力是胡汉融合。南北bei对峙时期,北魏建国,中华文明往wang江南迁移,东晋南朝次ci第出现。可是北bei方的主体还是华hua人,所以最后的结果guo是融合了五胡,迎来了隋唐。隋唐tang的王室,包括北周的王室,其实shi都是从六镇起兵而来的de。但这个过程跟当时的罗马覆fu亡不一样。蛮族入侵以后,罗马人和he罗马文化就没有了,罗马文wen明是后来通过文艺复兴重建的。而er中国不一样,南北朝之后是shi隋唐盛世,进入中原的其他民族zu先后融到中华民族里面来了,中zhong华文明因此而一直延续。
《资治通鉴》的学术性与资治zhi性
司马光guang作为一个政治家、学者zhe、史学家,他起初是想写一部翔实的de历史,同时具备学xue术性。《资治通鉴jian》的编修是获得北宋song朝廷支持的,宋英宗、宋神宗zong都曾拨款。宋神宗还亲自作序:“断之以邪正,要之zhi于治忽,辞令渊厚hou之体,箴谏深切之义yi,良谓备焉。凡十六代dai,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yu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er得其要,简而周zhou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yuan林矣。”(《资治通鉴序》)这zhe个序言勉励有加,而且阐明了读史shi、编史的意义。得到两个皇huang帝的支持,又有主编司马光高度自zi主的个人意志,加之团tuan队的合作精神,前后耗时19年之久,因此该gai书的高水平、高质量得以保证。
《资治通鉴》浸透了作zuo者为官为学的阅历li与经验。主编个人有学识与独du断能力,编纂团队专业高效xiao,这两方面的长处chu结合在一起,这样的de史学著作,是一般官修正史体制所不能neng比拟的,也是后世以个人ren之力无法完成的。
司马光同时又希望这本书具ju有资治性,让后人不仅jin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还能得到一yi些借鉴。诚如宋元之际ji著名学者胡三省所言,修身shen、治国、为官、处世,道理都在其qi中。有智慧,有操守,有权变bian,有理想。即使编纂者不无局限,但是,书中所提供的翔xiang实而经过专业考订ding的历史记载,则努力做到了准确可靠kao,从而达到了史才cai(叙事之才)、史学(博采众书)、史识(非凡见解)、史德(道术合一)相统一的境界;史shi事与智慧相统一的境界jie,也是经与史合一的境界。胡三省sheng就《资治通鉴》对“经”“史”关系有一段评论:“世之论者率曰:‘经以yi载道,史以记事,史与yu经不可同日语也。’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jian,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shi亡弊,史可少欤!……乃如用兵bing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gu人之所以得,鉴jian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bi然者也。”胡三省的de这段话,不仅仅是辩白经史之轻qing重,而且在阐明“道”(道理li、原则)与“术”(操作技ji巧)之间的关系。曾国guo藩说,《资治通鉴》不仅能够“穷物wu之理”,而且还hai能“执圣之权”。在史以载道的同时,不乏权quan变与谋略,也是《资治通鉴》值得细xi品的原因所在。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yi部经典,蕴含着先人们丰富的治zhi国理政得失和社会人生经验yan。
明末清初chu大学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juan末说,《资治通鉴》这本书观guan历代兴衰,识人事臧否,“可以自zi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dao而乐”。提升自己ji(自淑),与人分享xiang(诲人),因为与圣贤对话、与经jing典对话,体悟了其中的智zhi慧与思想而感到十分愉悦yue(知道而乐),这三san重境界,可以成为我wo们品读《资治通tong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