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17
编辑 | 嘈坊
“元芳,你(ni)怎么看”
“我赌(du)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演员(yuan)张子健曾塑造过李元芳、燕双鹰等(deng)经典角色,名台词让观众(zhong)津津乐道,收获了一大批(pi)忠实粉丝。
可如今,张子健却成了“烂片专业户”。
《神(shen)探包青天》里,他(ta)大展奇功胜展昭,“得罪了包(bao)拯还想跑”;
《石敢当之雄峙(zhi)天东》里,他“上仙头上三道(dao)眉”;《飞虎队》里,他更(geng)是将抗日神剧的套路(lu)演绎得淋漓尽致(zhi),飞上火车顶徒手拆炸弹通(tong)通不在话下……
面对如此大的(de)反差,有人感慨“元芳”堕落了。
有人百思(si)不得其解,张子健演技并未退步始终(zhong)精湛,为何会从(cong)好演员,沦落为“雷剧(ju)甄别器”?
实际上在如今的娱乐(le)圈,有演技却身(shen)陷“困局”的,又何止(zhi)张子健。
而(er)这些“张子健”们,暴露了目前(qian)娱乐圈最“悲哀”的真相。
1.携手挚友逐梦银(yin)屏1968年,张子健(jian)出生于天津,童年在学相声、打快(kuai)板中度过。父亲张志宽身为(wei)著名曲艺演员,自然希望儿子继(ji)承自己衣钵,于是张子健五岁时(shi)便随父登台献艺。
呈1987年(nian),张子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ru)了北京电影学院。在这里,他遇见了自(zi)己的挚友钱雁秋。
而这位(wei)挚友,在之后的二十余年里,深刻地影响着张子健(jian)的演艺之路。
钱雁秋博(bo)闻强识,才思敏(min)捷,文学功底深厚,让张子健(jian)很是敬佩;张子健性格豪爽,一(yi)手好快板也让曲艺爱好者钱雁秋很感(gan)兴趣。两人志趣相投,经常把盏言欢,谈天说地。
大学毕业之(zhi)后,张子健因外形高大俊朗(lang)、肢体灵活动作舒展顺(shun)利走上武生路,先后参演了(le)《白眉大侠》、《甘十九(jiu)妹》等影视作品,逐渐崭露(lu)头角。
而另一边,钱雁秋则(ze)黯然失意。
颜值不高身材(cai)略胖的他只能接到龙套角色,一(yi)身科班本领毫无施展空间。眼看演员路已死,钱雁秋萌生(sheng)了转行导演、编剧的想法。
张子健十分支持好友的选择。钱雁(yan)秋才华横溢,早在大学期间就给他留下(xia)了深刻印象,他对好友从(cong)事创作行业非常有信心。
为鼓励好友,张子健承诺(nuo):“你拍什么,我演什么!”
挚友的承诺就像一颗定(ding)心丸,钱雁秋决定转行。
1998年,钱雁秋自导自编(bian)的第一部作品《挚爱》开播,张子健饰演男主。
这部处女作收视率和(he)口碑均不尽人意,但钱雁秋并未气馁,依然坚持创作(zuo)。2001年,“燕双鹰”系列(lie)的第一部《英雄》问世。
这部电视(shi)剧刚开播就好评如潮,之后更是续作不(bu)断。
张子(zi)健因饰演男主燕双鹰知名度大增,钱雁(yan)秋的创作能力也(ye)得到了观众认可,被评价(jia)为“鬼才编剧”。
2003年,钱雁秋着手筹(chou)拍《神探狄仁杰》,配角李元(yuan)芳人选迟迟未定,最终他决定请挚友张(zhang)子健救场。
张子健原(yuan)本觉得这个角色人设单薄、没有独(du)立故事线,并不感兴趣。但是为了曾经的(de)承诺,也为了给好友救(jiu)急,他还是推掉了手上的片约,接(jie)下了这个“背景板”的角色。
然而《神(shen)探狄仁杰》大获成功,收视(shi)率口碑双丰收。
只不过,这部剧的红利,几乎都集中在了“狄仁杰”身上(shang),至于张子健,则依旧不温不(bu)火。
但当时(shi)谁也没想到,几(ji)年后发生的一件事(shi)。
会(hui)让李元芳会超过燕双鹰,成为张子健(jian)演员职业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没(mei)有之一。
2.从一夜爆(bao)红到“烂片专业户”2012年(nian),一位网友模仿《神探狄仁杰(jie)》中狄仁杰的语气,在社会(hui)新闻的留言区评论:“元芳,你怎么看(kan)?”
瞬间,这句台(tai)词风靡全网,众多网(wang)友纷纷效仿,大到国际新闻、小到奶茶(cha)店打卡都会跟上一句:“元芳,你怎(zen)么看。”
一时间(jian),“元芳体”爆火。
原剧截图转发近亿(yi),台词恶搞随处可见,张子(zi)健也跟着火了一把,获(huo)得了那年的微博“年度突破力奖”。
有趣(qu)的是,当时张子健(jian)根本没有微博账号。
张子健不(bu)懂社交网络,一心把精力全放在了本(ben)职工作拍戏上。
为了拍戏,他曾19度(du)低温下连续几个小时淋雨,也曾从高(gao)处坠落,摔伤颈椎。
那时他天真地以为,演(yan)戏就只是“演戏”而已,只要演技好就可以。
结果不懂(dong)热度,不懂跟风玩儿梗的(de)张子健,就这么眼睁睁错过了吃流量红(hong)利的机会。
“元芳体”一过(guo)气,他又回到了不温不火的状态(tai)。
最开始张子健并未在(zai)意热度的消失,直到2012年12月(yue),梁冠华退出《神(shen)探狄仁杰》系列续集的(de)拍摄,没有给出(chu)任何公开解释。
随着梁冠华的(de)离开,《神探狄仁杰》系列后续乏力(li),而《燕双鹰》系列,由于审查政策(ce)逐年收紧,启动难度也越来越大。
代表作接连遭遇风(feng)波,不免让钱雁秋有些灰心。
同时,多年的大密度剧本创作耗尽了“鬼才编剧”的灵气,钱(qian)雁秋开始卖情怀炒冷饭。
2015年(nian),《神探包青天》出炉,张子健饰演(yan)男主包拯,正式走上“烂剧男(nan)主”之路。
观众怀着对(dui)《神探狄仁杰》系列的(de)憧憬打开电视机,却看到了不伦不类的(de)“功夫高手包大人”。同年《燕双鹰》系列续集也遭遇了口碑滑(hua)铁卢。
情怀已经卖(mai)不动了,钱雁秋就开始专攻(gong)下沉市场。雷梗(geng)杂烩神话剧《石(shi)敢当之雄峙天东》、抗日神剧《飞虎队》,部部都(dou)烂得让他的剧迷大跌眼镜(jing),部部都有张子健参演。
很(hen)多人为张子健惋惜,觉得这些烂片埋没(mei)了他的好演技。
张子健却觉得自己已(yi)经足够幸运了,至少还有戏可拍。
更何况在他看来,演员的本分是(shi)提升演技认真拍戏,至于剧(ju)本质量和播出效果,就不是(shi)演员能左右的了。
即使(shi)张子健已经演了很多年烂剧(ju),他依然珍惜每一个角色,兢兢(jing)业业贡献着自己最好的演技。
观众批评剧烂,批评情(qing)节,批评导演,却都不约而(er)同地承认:张子健是个(ge)好演员。
只是,现在的(de)娱乐圈,想拍好戏,已(yi)经不是简单“做(zuo)个好演员”就可以(yi)的了。
2014年(nian),网络资本涌入娱乐行业,内(nei)地娱乐市场逐渐呈现出“效率高、产(chan)业化、规模化、成品质量不稳定”的(de)特点。
影视作品拍(pai)摄周期大幅缩短(duan),预算无限向明星(xing)艺人片酬、宣发费用倾斜,影(ying)视作品质量必然(ran)泥沙俱下。
这(zhe)就造成了烂片横行,演员业务能力(li)对影视作品质量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
很多时候,演(yan)员从接到剧本的那一刻起,就知道(dao)自己即将拍一部烂片。
可演员什么(me)都改变不了,不想演就(jiu)没得演,不想干就有的是别人(ren)代替,所以只能硬着头(tou)皮做下去。
就像张子健自己(ji)所说,他已经足够(gou)幸运。
虽(sui)然“烂片专业户”的标签贴在了身上,但是有挚友导演(yan)二十年如一日坚持用(yong)他,依然能保持(chi)稳定的工作量,尝试多种类型的角色。
而其他被“标签化”的(de)好演员,就没有这种(zhong)好运了。
马丽是华语影坛当(dang)之无愧的票房女王,可“喜剧(ju)”标签贴身上,她很难在非喜剧(ju)领域证明自己。
去年五一档,李玉导演(yan)、马丽主演的电(dian)影《阳光劫匪》,总票房不(bu)到5000万。
《父母爱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hong)瘦》等口碑佳作(zuo)让观众看到了演(yan)员刘琳的实力,可也让她背上了“妈妈(ma)专业户”的标签。
近几年,刘琳从(cong)未饰演过非妈妈身份的(de)角色。
演员曾美慧孜曾获得过金像(xiang)奖影后,可由于获奖角色是风(feng)尘女子,她获奖之(zhi)后饰演的,几乎(hu)都是风尘女子。
巧合的是,她(ta)和刘琳都参演了李(li)玉导演的新作《断·桥》。
即使是最擅长拍摄女(nu)性题材的李玉导演,都没有给这两位(wei)好演员机会,她们饰演的角色分别(bie)是情妇和女主妈妈,都是她们的舒(shu)适区,都是配角。
她(ta)们的表演也没有得到太多讨论,《断·桥》的话题中心,始终是男主,因为他的饰演者是流量小生王俊(jun)凯。
曾美慧孜和刘琳(lin)的表演,得到了一(yi)两句好评,再无后续。
演员的标签化、框架化(hua)甚至影响了对手(shou)戏。
当一部作(zuo)品收获好评,男女主下一次合作(zuo)必然延续相同的剧情模式,以便复(fu)制成功经验。
张译和殷桃主演(yan)的《鸡毛飞上天》获得了(le)金鹰奖,二搭立刻跟上(shang)。
这一(yi)次,他们共同参演国庆档电影(ying)《万里归途》,为(wei)王俊凯保驾护航(hang)。
演员身为娱乐(le)大工厂的零件,也有档次之分。
头部艺人处于金字塔(ta)顶端,能够接触到性能(neng)最好的“机器”,和最优秀的班(ban)底合作
。腰部艺人只能选择平庸的(de)资源,至于底层艺人,在娱乐圈“寒潮”的大环境下,只能自求(qiu)多福。
主演完犯(fan)罪题材文艺片《断(duan)·桥》、主旋律大制作《万里归途》的王俊凯,又马不停蹄(ti)地奔赴《刺猬》剧组。
这次班底同样不俗,名导顾长卫亲自操刀,搭(da)档是影帝葛优。
市场宽容地给了王(wang)俊凯这样的流量小生(sheng)多次机会,又吝啬到让曾(ceng)美慧孜、刘琳这些腰部演员(yuan)一直在原地打转。
她们也许永远等(deng)不到一个突破自我的角色。
4.当下娱乐(le)圈最“悲哀”的真相近十年(nian)来,内地娱乐市场逐年(nian)扩容,视频网站用户量节节攀(pan)升,电影票房纪录不断(duan)被刷新。
更广阔的(de)市场固然带来了更(geng)多的影视作品和(he)角色,可同时也(ye)意味着更多的从业人员,更加激烈的(de)竞争。
这种(zhong)情况下,拥有一个被广泛(fan)承认的“标签”,能够被投资方和选(xuan)角导演第一时间(jian)想起,对于众多不温不火的演(yan)员而言,似乎是件好(hao)事。
所以(yi),很多演员明知自己深受“标(biao)签”所累,角色严重固化,却只能(neng)待在“标签”划定的舒适圈内,努力抓(zhua)住来之不易的机会。
毕竟相比无戏可拍,角色固化和沉溺烂片看起来(lai)已经很不错了,至少还有一份工作(zuo)。
观众缘良好如(ru)陈创,将“福贵”、“哮天犬”刻画(hua)得入木三分,作品热度一(yi)过依然免不了被遗忘,逐渐在娱乐圈(quan)查无此人。
演技精湛如飞(fei)天视帝张桐,塑造过魏和尚、李大(da)钊等经典角色,想(xiang)要突破自我依然不得其法,逐渐无(wu)戏可拍,只得回归话剧领域。
公认实力派尚且如此(ci),更何况其他人?
所以,我们(men)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复制粘(zhan)贴”。
哪部影视剧爆了,之后就会如雨后(hou)春笋般冒出一系列同款,比如近(jin)几年大火的仙侠剧。
最开始(shi)大家都以为《仙剑奇侠传》是开端,谁(shui)能想到是顶峰。
一部《香蜜》火了,接下(xia)来数部剧都按照它的模式套娃(wa)。
一样的白衣飘飘,一样的(de)几世虐恋,不禁让人(ren)怀疑:神仙们难道天天除了谈恋爱啥(sha)也不干?
最让人无语的是,这些仙侠剧(ju)甚至就连海报都差不多。
演(yan)员哪个角色演火了,接下来他(ta)接到的所有角色,都是同一个(ge)人设。
害怕(pa)被市场淘汰,就急于复(fu)刻成功。
但重复就意味(wei)着角色固化,意味着(zhe)舒适区越来越窄,机会越来越少,从(cong)而陷入恶性循环。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de)影视剧里,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ge)人了?
演员一遍遍演(yan)着相同的角色,观众一次次看着熟悉(xi)的面孔,看着类似的剧(ju)情。
说到喜剧就想起黄渤(bo)、沈腾;说到有钱人和精英人(ren)士就想起王耀庆、靳东;说到军人、硬汉就想起吴京(jing)、张译;说到白领(ling)就想起刘涛、袁泉。
但说到底(di),有谁做错了吗?似乎谁都(dou)没做错。
只能说,如今这种恶(e)性循环,是当下娱乐产业的悲(bei)哀。
明明制作的技术进步了,可拍出来(lai)的东西,似乎总是少了从前的味(wei)道。
明明(ming)演员的演技提高了,可一(yi)直在舒适圈里拍戏,似乎总是少(shao)了一丝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