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处(chu)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xue)泥的意思是:人的(de)一生到处(chu)奔走像什么呢?应该(gai)像飞鸿踏在雪地(di)吧。出自宋代苏轼(shi)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原文:
《和子由渑池(shi)怀旧》
人生到处知(zhi)何似,应似飞(fei)鸿踏雪泥(ni)。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fei)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si)成新塔,坏壁无由见(jian)旧题。
往日(ri)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jian)驴嘶。
译文:
人的一生(sheng)到处奔走像什么呢?应(ying)该像飞鸿踏在(zai)雪地吧。
偶尔在(zai)雪地上留下几个爪(zhao)印,但转眼它(ta)又远走高飞,哪(na)还记得这痕迹留(liu)在何方!
奉闲(xian)已经去世,骨灰已安(an)放到新造的那座(zuo)小塔里面去了(le),当时在上面题诗的(de)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dao)旧时题诗的墨迹了(le)。
是否还记(ji)得当年赶考时的(de)艰辛磨难,由于(yu)路途遥远,人困(kun)马乏,连那头跛脚的驴(lu)都受不了了。
注释:
此诗作于苏轼经渑(mian)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you)《怀渑池寄子瞻兄(xiong)》一诗,从而和之。子由:苏(su)轼弟苏辙(zhe)字子由。
渑(mian)(miǎn)池:今河南(nan)渑池县。这首(shou)诗是和苏辙《怀渑池(shi)寄子瞻兄》而作。
“人(ren)生”句(ju):此是和作(zuo),苏轼依苏辙(zhe)原作中提到的(de)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gan)。查慎行、冯应榴以(yi)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fei),实为精警的譬(pi)喻,故钱钟书(shu)《宋诗选(xuan)注》指出:“雪泥鸿爪”,“后来变(bian)为成语”。
老僧(seng):即指奉闲。
坏壁:指(zhi)奉闲僧舍。嘉(jia)祐三年(公(gong)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ju)途中曾寄(ji)宿奉闲。
蹇(jiǎn)驴:腿脚(jiao)不灵便的驴子。蹇:跛脚。
创作背景:
公元(yuan)1061年(嘉祐六年)冬,苏辙送(song)苏轼至郑州,分手(shou)回京,作诗寄(ji)苏轼,这是苏轼的和(he)作。苏辙十九岁时(shi),曾被任命为渑(mian)池县主簿(bu),未到任即中进士。他(ta)与苏轼赴京(jing)应试路经(jing)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如今苏(su)轼赴陕西(xi)凤翔做官,又(you)要经过渑池,因而作《和子(zi)由渑池怀旧》。
鉴赏: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huai)旧,因为他十九岁(sui)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xian)的主簿(由于考中进(jin)士,未到任),嘉(jia)祐元年和兄轼随(sui)父同往京城应(ying)试,又经过这里,有访(fang)僧留题之事。所以在(zai)诗里写道:“曾为县吏(li)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gong)题。”他觉得,这(zhe)些经历真是充满(man)了偶然。如(ru)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fen),为何总是与它(ta)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fen),为何又无法驻足(zu)时间稍长些?这(zhe)就是苏辙(zhe)诗中的感慨。而由这些(xie)感慨,苏轼更进(jin)一步对人生(sheng)发表了一段议(yi)论。这就是诗的前四句(ju)。在苏轼(shi)看来,不仅具(ju)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le)不可知,就(jiu)像鸿雁在飞行过(guo)程中,偶一驻(zhu)足雪上,留下印迹(ji),而鸿飞雪化,一切又(you)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mian)中到底有没有一(yi)种力量在(zai)支配着这种行为(wei)呢?如果说,人生是由(you)无数个坐标点(dian)所组成的(de),那么,这些(xie)坐标点有没有规(gui)律可循?青年苏轼对人(ren)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he)感喟。但是,人生(sheng)有着不可知性,并不(bu)意味着人生是盲(mang)目的;过去(qu)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bing)不意味着它不曾(ceng)存在。就拿崤山道(dao)上,骑着(zhe)蹇驴,在艰难崎岖的(de)山路上颠簸的经(jing)历来说,岂不就是(shi)一种历练,一(yi)种经验,一种人生的(de)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bu)应该放弃(qi)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ou)然性,但不应该放(fang)弃对必然性的寻(xun)求。事实上,若不经过一(yi)番艰难困苦,又(you)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bao)负呢?这(zhe)就是苏轼:既深究人(ren)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shang),他的整个人(ren)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de)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yao)体现在前(qian)四句上,“雪泥(ni)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bei)后世广泛传诵。但从(cong)写作手法上来(lai)看,也颇有特色(se)。纪昀曾评道:“前四句(ju)单行入律,唐人旧格(ge);而意境恣逸,则(ze)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jiu)格”,大致上指崔(cui)颢《黄鹤楼(lou)》:“昔人(ren)已乘黄鹤去,此地空(kong)余黄鹤楼(lou)。黄鹤一去不复(fu)返,白云千载空(kong)悠悠。……”作为七律(lu),三、四两句本该对仗(zhang),此却一意直下,不(bu)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er)句,也可(ke)算是对仗,但(dan)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jie)关系,所以(yi)是“单行(xing)入律”。“意境(jing)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jin)字面上飘逸,行文中(zhong)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fu),耐人寻味,不求工(gong)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de)“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