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是汉语通用规(gui)范一级汉(han)字,此字(zi)初文见于商(shang)代甲骨文(wen)。在甲骨(gu)文中“夕(xi)”和“月(yue)”是同(tong)一个字,都是半(ban)个月亮的象形。“夕”的(de)造字本义一般(ban)认为是月亮刚出(chu)现时的一段时(shi)间,也就(jiu)是傍晚、黄昏。后(hou)引申指夜晚。
商周时期,“夕”和“月”字形相同,都(dou)是月牙的形状,只是(shi)二者意义有(you)分工。“月”指地(di)球的卫星月球;“夕”则(ze)是夕阳西下、新月初升的时(shi)候,即黄昏、傍晚。到了金文阶(jie)段,月牙的(de)轮廓开始变样,但字形(xing)字义还没有(you)完全分化。
到了(le)小篆,“夕”和“月”才分化为两个音(yin)义都不同的字。月(yue)牙中加上一点的是“月(yue)”,没有加点(dian)的是“夕”。黄昏时看见的月(yue)亮,因为离地低(di),雾气多,折光大,不容易(yi)看到月中的阴影;当(dang)月亮升高时,它表面(mian)的阴影就会显现(xian)出来。故此(ci)“夕”这个月牙里便不(bu)加点,并以之表示黄(huang)昏之意。隶书以后,圆转(zhuan)匀称的笔(bi)画变得平直,并为楷(kai)书所承袭。
也有的学者认为,“夕”是由“月”再加上一点。明(ming)月高照,标志着长夜(ye)的降临,故(gu)而甲骨文(wen)字形既是月亮的形体,又是夜的象(xiang)征。最初的月(yue)和夜可说是一码事,到(dao)后来,又要用月来计算(suan)时日,把30天算作一(yi)个月,成了(le)历法上的专有名(ming)词,就有点麻烦了。此时“月(yue)”既是月(yue)亮,又是夜,不好区别(bie)。于是先(xian)民在“月(yue)”字中加一点,又造出了(le)一个“夕(xi)”,用它表示月夜(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