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扫(sao)一屋何以扫天下的意(yi)思是:连一间屋子都不打(da)扫,怎么能(neng)够治理天下呢。出(chu)自《后汉(han)书·陈王列传(chuan)》,原文为(wei):一室之不治,何以(yi)天下家国为?这篇短(duan)文,通过生活(huo)中的一件小事,写出(chu)了大道理。由此(ci)及彼,因小见大(da),发人深思。
原文:
蓉少时,读书(shu)养晦堂之西偏(pian)一室。俯而读,仰(yang)而思;思有弗得,辄起(qi)绕室以旋。室(shi)有洼,经尺,浸(jin)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yan)。既久而遂(sui)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zhi)不治,何以天下(xia)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ping)之。
后(hou)蓉复履其地(di),蹶然以惊,如(ru)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tan)然,则既平矣。已(yi)而复然。又久(jiu)而后安之。噫(ai)!习之中(zhong)人甚矣哉!足之履(lu)平地,而不与洼适也(ye),及其久,则(ze)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hu)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ning)。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rong)年少时在养(yang)晦堂西侧(ce)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zhuan)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si)索,想不出答(da)案便在屋内踱来(lai)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keng),每经过(guo),刘蓉总要被绊一(yi)下。起初(chu),他感到很别扭(niu),时间一长也习(xi)惯了,再走那里就(jiu)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rong)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de)洼坑,笑着对刘蓉(rong)说:“你连一间(jian)屋子都不能治理,还(hai)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jiang)洼坑填平。 父亲(qin)走后,刘蓉读(du)书思索问题又在屋(wu)里踱起步来(lai)。
走到原来洼坑(keng)处,感觉地面突然凸(tu)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shi)平平整整(zheng),他别扭地走(zou)了许多天(tian)才渐渐习惯起来。刘蓉不禁感(gan)慨道:一(yi)个人学习时(shi),初始阶段的(de)习惯非常重要,君(jun)子求学,贵在慎重地(di)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yang)成。
赏析:
这篇(pian)短文,通过生活中的一(yi)件小事,写出(chu)了大道理(li)。由此及彼(bi),因小见大,发人深思(si)。作者先写少年(nian)时代在养晦堂西侧的(de)一间小房(fang)子里读书的情景(jing)。“俯而读,仰(yang)而思;思有弗得(de),辄起绕室以旋(xuan)。”这一描述,就生(sheng)动地勾勒了一个善于(yu)思考的读书人的(de)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