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的意思是:原指对社会不(bu)满,强烈期望改(gai)变现状的青(qing)年,现也指(zhi)民族主义情绪异常(chang)强烈的青年或被(bei)认为没来由得(de)对很多事物不(bu)满的青少年,叛逆(ni)期青少年有时也被称(cheng)为愤青。有时(shi)为凸出其贬义也写作粪(fen)青。也有人以(yi)被称为愤青为荣(rong),认为愤青体现(xian)了青年人奋(fen)发上进和不向社(she)会落后风俗妥协的精(jing)神风貌,作(zuo)此种用法时也(ye)写作奋青。
词源:
该词之起源(yuan)有争议,一称(cheng)源自1970年(nian)代的香港,一称“愤青”一词本来是指文革(ge)时下乡的知青(qing),由于理想和现实(shi)的巨大落差(cha),前途的茫茫无期(qi),心理极度地压抑,造(zao)成了一种愤世嫉俗的人(ren)格。
愤青群体形成的背景(jing):
现在泛指的(de)愤青主要是(shi)1980年以后在中(zhong)国大陆出生的人(ren),以受过(guo)或正在接受(shou)高等教育的人居(ju)多,这批人生(sheng)长在中国国力(li)日渐增强的年代(dai),又接受过一整套有中(zhong)国特色的社会主义(yi)政治思想教育,并对中(zhong)国曾经沦为半(ban)殖民地和日(ri)本军队侵(qin)略中国的历史(shi)印象深刻,历史屈辱感(gan)和现实成就感(gan)交织在一起,由此培养(yang)出一种民族(zu)自豪情绪(xu)并有强烈的民族自尊(zun),不难想(xiang)象有人会强烈憎(zeng)恨历史上(shang)曾经侵略或侵害过中国(guo)的国家,1999年以后,连续出(chu)现中国大使(shi)馆被炸,李登(deng)辉搞两国论,中美撞机(ji)事件,小泉参(can)拜靖国神社,中(zhong)日钓鱼岛争端,日本要求入常(chang)等事件,此种情绪立(li)即升温,民族主义迅速(su)崛起,并在青年中蔓(man)延,由此形(xing)成了现在为数众(zhong)多的愤青
愤(fen)青的特点(dian)和主张:
虽(sui)然愤青个体在思想上差(cha)异很大,但他们仍在(zai)不少问题上有(you)着相当的(de)默契。愤青群体普遍有(you)居安思危的(de)意识,他们(men)将日本和美国视(shi)作中国的长(chang)期对手,并对外来文化保持谨(jin)慎。愤青群体一般都以(yi)爱国者自居,并习惯于使(shi)用简单的二分法来区分(fen)爱国人士和非爱国(guo)人士,对他们认为的(de)非爱国者通常(chang)会进行言(yan)语上的攻击,试(shi)图感化非爱(ai)国人士的行为在愤青(qing)群体中则很少见。愤(fen)青普遍认为中国应(ying)该更多得利用外交(jiao)和经济手段对潜(qian)在对手进(jin)行遏制和打击,并认(ren)为,有时为了获(huo)得战略上的主动(dong),中国本身(shen)的利益损失是必(bi)须的。比较(jiao)激进的愤青团体还(hai)主张使用武力来解(jie)决历史遗留(liu)问题和一些领土争端(duan),甚至有声称要将日(ri)本从地图上抹去或(huo)是要让日(ri)本人以血偿还在侵略中(zhong)国中欠下的血债(zhai)。愤青的(de)批评者认为(wei)愤青普遍缺乏对历(li)史和国际形势的整体认(ren)识,并对他国充满误解(jie),他们举例说(shuo)部分愤青在(zai)媒体上目(mu)睹9.11事件中美国(guo)世贸大厦倒塌时(shi)拍手称快,这充分说明(ming)了愤青在人性上的(de)冷漠和历史(shi)知识的不全,愤(fen)青中鲜有人(ren)知道美国在二(er)战中大力援(yuan)助中国,并有大批美(mei)国志愿军在中国参加(jia)抗日的事迹。愤青以对待(dai)敌人要冷酷无情作回应(ying)并称所谓的援助只是为(wei)了让中国军队托住日(ri)军,以方便(bian)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作(zuo)战。还有人指出(chu)所谓的“愤青”只是生活压(ya)力过大而希(xi)望通过某些名正言顺的(de)管道来宣泄情绪而(er)已和具体主张完全无关(guan),他们举例说有部分(fen)“愤(fen)青”曾经(jing)在中国驻南使馆被(bei)炸后以鸡蛋和(he)砖石袭击美国使馆(guan)大楼,而后又心(xin)平气和得到那个使馆大(da)楼里办留学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