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古文(wen)中的意思
1、 又如(ru):或人(某人。不称名(ming)而暗指的人。有些人(ren))
或曰:“以(yi)慰夫贤而辱(ru)于此者。”——唐(tang)·柳宗元《小石(shi)城山记》
或语(yu)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ming) 董其昌(chang)《节寰袁公行状(zhuang)》
2、又如:或时(shi)(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日(某日,有(you)一天)
3、用作虚词
君实(shi)或见恕。——宋·王安石(shi)《答司马谏议书》
或(huo)异二者之为。——宋·范(fan)仲淹《岳阳楼(lou)记》
或能免(mian)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表示(shi)假设。犹倘若(ruo),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huo))
扩展资料
古(gu)文字中,“国”(繁体(ti)字为国)字从(cong)口从或,究竟是“口”还是“或(huo)“为原形,众说(shuo)纷纭。马叙伦先生主(zhu)张口为国之原字,......日本学者后藤(teng)朝太郎则主张“或”为(wei)国(国)之原字。
他认(ren)为加以口(kou)者,系秦汉以后之事。并于《国家学会》杂志(zhi)第二十七卷第(di)六号上发表论文,说(shuo)之如下:“国(国)字(zi)作口,乃(nai)秦汉以来(lai)之事,周代春(chun)秋战国时(shi)代,只有或字。”按:或(huo)为戈与口(kou)之合体,后汉许慎(shen)于《说文解字(zi)》中亦曰,或(huo)者,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