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天地间(jian),若白驹过隙,忽然(ran)而已的意思是:人生于(yu)天地之间(jian),就像骏马穿过一个(ge)狭窄的通(tong)道,瞬间而过罢了。语句出自战国(guo)时期著名思想家庄周(zhou)的《知北游》,原句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ju)过隙,忽然而已(yi)。篇文认为道具有(you)整体性,无处不在但(dan)又不存在(zai)具体形象(xiang),贯穿于万物变(bian)化的始终。
全文自然分成(cheng)十一个部分,第(di)一部分至“以黄帝为(wei)知言”,主要说明大道(dao)本不可知(zhi),“知者不言,言者(zhe)不知”,因为宇宙万物原来都是(shi)“气”,“气(qi)”聚则生,“气”散则死,万物归根结(jie)底乃是混一的整(zheng)体。
第二部分至“可以观于天矣(yi)”,基(ji)于第一部分(fen)的认识,进一步提(ti)出“至人无为,大圣不作(zuo)”,一切“观(guan)于天地”的主张,即一切顺其自然。第(di)三部分至“彼何人哉”,写啮(nie)缺问道,借被衣之口(kou)描述寂志守神(shen)的体道之(zhi)法。
第四部分(fen)至“又胡可得而有(you)邪”,写舜与(yu)丞的对话,指出生命(ming)与子孙均不(bu)属于自身(shen),一切都是自然(ran)之气的变(bian)化。第五部(bu)分至“此之谓大(da)得”,通过老(lao)聃跟孔子的谈话,描(miao)述大道存在的独特方式(shi),借以说(shuo)明大道的特点(dian)。这一部(bu)分在全篇中处于(yu)重要地位(wei)。
第六部分至“彼为积散非(fei)积散也”,说(shuo)明大道虽不可知却“无所不在”,对道(dao)的性质作了进(jin)一步的论述(shu)。第七部分至“不(bu)游乎太虚”,借寓言人物(wu)的话,进一步指出(chu)道“不可闻”、“不(bu)可见”、“不(bu)可言”的特点(dian)。既然大(da)道不具有形象性(xing),当然也就“不当名(ming)”,不可言传。
第八部分(fen)至“何从至此(ci)哉”,写(xie)“有”与“无”的关(guan)系,“有”与“无”的相对(dui)性仍是基(ji)于“有(you)”,只(zhi)有“无无”才是真正基于“无”。第九部(bu)分至“物孰不资焉”,写捶(chui)制带钩的老人用心(xin)专一。
第十部(bu)分至“亦(yi)乃取于是者也”,通过道化了的(de)孔子之口,讨(tao)论宇宙的开始,提出“无古无今,无始无(wu)终”的观(guan)点。余下为第十一部分(fen),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hua),讨论变(bian)化与安于变化,指出要(yao)“无知”、“无能”、“去言”、“去为”。
《知(zhi)北游》在“外篇”中(zhong)具有重要地位,对于(yu)了解《庄子》的哲学(xue)思想体系也较(jiao)为重要。篇文所说的(de)“道”,是(shi)指对于宇(yu)宙万物的本原和(he)本性的基(ji)本认识。篇文认为宇宙万物源于(yu)“气(qi)”,包括(kuo)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气的(de)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