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mou),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含义:上等的军事(shi)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fang)的战略意(yi)图或战争行为,其(qi)次就是用(yong)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yong)武力击败(bai)敌军。攻城,是不(bu)得已而为之(zhi),是没有办法的办(ban)法。这句话出(chu)自《孙子兵法·谋攻(gong)篇》。
原(yuan)文如下: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quan)国为上,破国次之;全(quan)军为上,破军次之(zhi);全旅为上,破旅(lu)次之;全卒为上,破卒(zu)次之;全伍(wu)为上,破伍次之。是(shi)故百战百胜(sheng),非善之(zhi)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zhi)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qi)次伐交,其次伐(fa)兵,其下(xia)攻城。攻城之法(fa),为不得已。修橹(lu)贲温,具器(qi)械,三月而(er)后成;距堙,又三月(yue)而后已。将不胜其忿(fen)而蚁附之,杀士卒(zu)三分之一,而城(cheng)不拔者,此攻(gong)之灾也。故善用(yong)兵者,屈(qu)人之兵而非战也,拔(ba)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guo)而非久也,必以全争(zheng)于天下,故(gu)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sun)子兵法》是目(mu)前存世的古今中外(wai)第一部系统(tong)完整讲解(jie)战争的经典著作。
《孙子兵法》为春秋(qiu)末孙武所作,是中国现(xian)存最早的兵书(shu),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jun)事著作,被誉为(wei)“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bing)书”,全(quan)书共三卷,有(you)十三篇传世(shi)。《孙子兵法(fa)》是中国古代文化(hua)遗产中的璀璨瑰宝(bao),其内容博大(da)精深,思想精(jing)邃富赡,逻辑(ji)缜密严谨,是(shi)古代军事(shi)思想精华的集中体(ti)现。
《孙(sun)子兵法》是系统(tong)地看待战争的(de)。《孙子兵法》从来不认为战争只(zhi)是简单的两军对(dui)垒,而是两国(guo)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在战争过程中必(bi)须综合运用情(qing)报战、经济(ji)战、外交战、心理战等各种手段,《孙子兵法》的“上兵伐(fa)谋,其次伐交,其次(ci)伐兵,其下(xia)攻城;攻城之法(fa)为不得已”“攻心为上,攻(gong)城为下”。这就是告诉(su)我们:能用谋(mou)略和外交解决的(de)问题不要动用军事手(shou)段,即使动用军事手(shou)段也要先争取在心(xin)理上率先击垮敌(di)人,强攻坚城实乃万(wan)不得已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