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意思是:吹灭读书灯(deng),一身都是(shi)月。指的是作(zuo)者徐红波于2016年5月26日发(fa)表在《莆田晚报》上的一篇(pian)文章。文章内容如(ru)下阴雨连绵,在家无所事事,几经犹(you)豫,选择去图书馆。阅(yue)览室里一个人也没有,我拿了一本喜(xi)欢的刊物,开始(shi)静心阅读。
翻(fan)到一篇文章,关(guan)于阅读式微现象的分(fen)析。浮躁急切的(de)快餐时代,还有多(duo)少人能无功利地(di)喜欢阅读。记得去年“世界(jie)阅读日”,媒体上公布了一系(xi)列数据:中国国(guo)民的读书热情和个(ge)人藏书量5年来持(chi)续走低,保(bao)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zhi)占总人口的(de)5%。
正(zheng)感伤间,听到(dao)身边有拉开椅(yi)子的声响。我转过(guo)来扫了一眼(yan),来的是一(yi)位矮胖的中年妇(fu)女,手上拎着一个(ge)竹篮子,里面有杆小(xiao)称,篮子里还剩一大把(ba)塑料袋。我猜想(xiang)这是位卖菜(cai)的大姐。
此时她正弯着腰,想(xiang)把篮子放到(dao)椅子底下。却塞不进,我(wo)想提醒她,今天(tian)不会有什么人了,放(fang)在旁边的座位上(shang),没关系的(de)。还没等我(wo)说出口,她(ta)已经提着篮子走到墙(qiang)角去了放下,然(ran)后又回到(dao)旁边的座位。放下(xia)随身的小(xiao)包,从里面掏(tao)出一支笔和(he)一个手掌大的(de)小本子。
放好纸(zhi)笔后,她慢慢地走向报(bao)纸架。非(fei)常熟练地拿起其中一(yi)架,走回来了。我忍不住偷偷地扫(sao)了一眼,居然是(shi)份环球时报。我(wo)看着她读书(shu)的样子,专注,动(dong)人。
后来,我离(li)开了图书馆。阅(yue)览室里卖菜的(de)女人,一个人静静地(di)看着。
孩(hai)子的自行车(che)坏了,听人指(zhi)点去找一个修(xiu)车的师傅(fu)。在街道的转角处,一位中年男子坐(zuo)在折叠板凳上,身(shen)边摆着工具。男子带着(zhe)厚厚的眼镜,正看着(zhe)一本小说,目不转睛。书也许是哪(na)里淘来的,也许(xu)是翻的次数太多(duo)了,看起来(lai)很陈旧,页边已(yi)经翻卷了。
身边人来人(ren)往,车鸣喇叭响,男(nan)子恬然忘事(shi),完全沉浸在(zai)书的世界里。我(wo)连喊了几声“师(shi)傅”,他才抬头,恍若从梦(meng)中惊醒,脸上还遗留着(zhe)沉醉的神情。指点(dian)我的人当时的原话是(shi):街角,一个天天看书的呆子。
我(wo)又想起曾经跟(gen)随志愿者(zhe)团队去慰问(wen)一位抗战老兵的情景(jing)。我们去时,老人正(zheng)在吃早餐(can),一手拿着干硬的(de)馒头,一手拿着放大(da)镜辨认着一本(ben)古汉语字典(dian)上的内容。房(fang)屋里简陋得只有(you)床、桌子和几把椅子(zi),找不到可以坐的(de)地方,因为(wei)全堆满了(le)书。
当我(wo)们交谈时,老(lao)人侃侃而谈,博古通今(jin),只要求能多带几(ji)本书,而对自己生活的(de)窘迫丝毫不在意。
这些读书人,没有窗(chuang)明几净的书桌,没有万卷书册(ce)可供挑选,读书不会改(gai)变他们的生活(huo)现状,甚至招(zhao)来他人的讽刺(ci)挖苦,但他们充实(shi),平静,快乐,因为在卑微的尘世(shi)之外,他们心中(zhong)还有一个更浩(hao)瀚更丰富的世界。
黄(huang)永玉说:“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读书,让人自带人格和生活(huo)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