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yue)无古今,情怀自(zi)浅深的意思是:日月、风云(yun)、山河等客(ke)观世界恒古(gu)依然,古人看到的(de)和我们看到(dao)的是一样的世界,但人的感知却不(bu)同,同样的风(feng)景,有的人(ren)看了很愉(yu)悦,而有的人看了却(que)痛苦不堪(kan)。出自《金刚经》。
《金(jin)刚经》是《金(jin)刚般若波罗(luo)蜜经》简称,来自印度(du)的初期大乘佛(fo)教。因其(qi)包含根本(ben)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cheng)经中可视(shi)为一个略本(ben);本经说(shuo)“无相”而不说“空(kong)”,保持(chi)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ben)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liu)通的是鸠摩(mo)罗什的初译(yi)。如印顺法师所说(shuo),此后的五译是(shi)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bi)如菩提流(liu)支、达摩笈多等,都(dou)是依无著(zhu)、世亲的释(shi)本译出;只有罗(luo)什所译为(wei)中观家(般若系)的诵(song)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ruo)学,所以能(neng)“心知(zhi)其意”;到玄奘新译(yi)般若经,《金刚经》其(qi)实已“面目全(quan)非”了。
《金刚经》在印(yin)度有唯识家(无著(zhu)、世亲)的论释(shi)。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wei)识各宗都有注疏(shu);然而中国佛教深受(shou)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de)影响,各宗表面上阐(chan)扬《金刚经》,实际上阐(chan)扬常住佛性和如来(lai)藏。又在三教合(he)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nong)厚的真常理论和(he)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ying)响,《金刚经》被(bei)附加密咒(zhou)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zhong)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dian)《金刚经》被真(zhen)常化、儒道化、迷信(xin)化之中,在中国特(te)别的盛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