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sheng)此夜不长好明月(yue)明年何处看的意思(si)是(shi):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chong)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de)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ying)。我这一(yi)生中每逢中秋(qiu)之夜,月(yue)光多为风云(yun)所掩,很少碰到像(xiang)今天这样的美景(jing),真是难(nan)得啊!可明年(nian)的中秋,我(wo)又会到何处(chu)观赏月亮呢。
《中秋月(yue)》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yin)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ming)月明年何处看。
译(yi)文
夜幕降临(lin),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han)气,银河流泻无声(sheng),皎洁的月(yue)儿转到了(le)天空,就像玉盘(pan)那样洁白晶莹(ying)。我这一生中每(mei)逢中秋之夜,月光(guang)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xiang)今天这样(yang)的美景,真是难(nan)得啊!可明年的(de)中秋,我又(you)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ne)?
最后(hou)两句的意思是:“我这一(yi)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yue)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shao)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mei)景,真是难得啊!可明(ming)年的中秋,我又会到(dao)何处观赏月(yue)亮呢?”
苏轼的《中(zhong)秋月》赏析
主旨和写作手法
这首小词 ,题为“中(zhong)秋月 ”,自然(ran)是写“人月圆(yuan)”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ji)别情。记(ji)述的是作者与其胞(bao)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shang)中秋月的赏心(xin)乐事,同(tong)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jiu)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gan)慨。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mei)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you)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nian)中秋 ,归结到别(bie)情。形象集中,境(jing)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xi)》诗为歌词,苏轼(shi)此词与王维诗平(ping)仄四声,大体结合,是(shi)词家依谱填词之(zhi)作。
状物的两(liang)句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fen)外明之意,但并(bing)不直接从月光下(xia)笔,而从(cong)“暮(mu)云”说起,用笔富于(yu)波折。明月先被(bei)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duo)。句中并无“月光 ”、“如(ru)水”等字(zi)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guang)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shui)空明的感(gan)觉。 中秋月(yue)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xie)实,它似乎说(shuo)银河本来应(ying)该有声的,但由于(yu)遥远,也就“无声(sheng)”了,天宇(yu)空阔的感觉便由此(ci)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ge)外团 ,恰如(ru)一面“白(bai)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yu)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er)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yu)它神奇的动感,而且(qie)暗示它的圆(yuan)。两句并没(mei)有写赏月的人,但全(quan)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ren)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