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因为突然而来的疫情,显得格外特殊, 电影市场注册的60多家中国公司临时取消行程,华语电影人的身影大大少于往年。而依旧选择来到柏林的贾樟柯导演,无疑成为中国大陆电影人的代表和领头人: 不仅仅有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展映,同时还担任论坛单元宋方导演作品《平静》的监制。此外,作为庆祝柏林电影节70周年设立的特别策划节目——“传承中”的对谈嘉宾,他曾经在这里打开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作品《小武》今年在完成4K修复后,重返旧地与观众见面。贾樟柯选择年轻导演霍猛作为他的对谈伙伴, 后者在平遥电影节获奖作品《过昭关》也在现场谈话结束后首次放映。
对谈策划的初衷是由一位卓有成就的导演选择一位年轻导演,二人在传承的理念基础上就电影进行交流。今年受邀的7位著名导演,还包括意大利保罗·塔维安尼,法国克莱尔·德尼,德国电影人玛格丽特·冯·特罗塔,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因故临时取消,华语电影人的另一位大师李安也将在2月27日登场,他选择的交流对象是是枝裕和。
2020年2月24日下午,贾樟柯和霍猛“传承中”对谈在柏林拉开帷幕,顶呱呱牛蛙煲现场主持人的提问和台下观众的热情,使得答疑解惑似乎多过了两位导演之间的交流,但这并不影响现场发言带给大家的思考和启发。贾樟柯尤其强调电影艺术对人困境探讨的重要性, 对中国农村题材和城市出现问题的因果关系给出分析, 以及传统戏剧在电影中的作用有自己的理解。
《小武》是当时电影语言环境的闯入者
贾樟柯首先介绍了创立三年的平遥电影节,希望给中国年轻导演,同时也给世界年轻电影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展示平台,他回忆《小武》当年也正是受益于类似的平台,才得以拥有观众和之后的传播。那时在中国,因为影片中尝试新的美学表达, 中国观众和市场还不能接受,相对于当时的电影语言环境,作品更像是一个闯入者,因此很长时间内面对拍完的影片都不知如何处置。在随后尝试将录像带寄到柏林,得到论坛单元选片人的推介才得以和观众见面, 并在之后获得法国发行商和媒体关注。
同在台上就坐的霍猛介绍《过昭关》也是独立制片的形式,借钱拍完影片,之后也面临放映出口的问题,有幸在第二届平遥电影节上入围并得到很好鼓励,以此为起点得到更多推动,包括有机会来到柏林和观众见面,这都是之前完全想不到的。
历史和现实:艺术需要讲述人的困境,传承历史
贾樟柯作为交流嘉宾,选择导演霍猛,并在柏林推介放映《过昭关》,他说自己一直在关注中国青年导演新的创作,过去人们会担心年轻一代生活在网络时代和虚拟空间里,对现实比较淡漠对中国历史忽略 ,这一点确实存在问题。但并不是存在所有年轻导演身上,霍猛电影就令人惊讶,首先是再次把注意力放到中国农村。中国制片人中间曾经有不成文规定,有关生病,老年人和农村题材不要拍因为没人看。的确,关注当下中国农村的作品越来越少。《过昭关》中老人带孙子跨越几千里去看老友,影片中有对农村当下状态的观察和表达,同时最可贵的是其中的历史线索,《过昭关》本身就是通过古典戏剧讲述人的困境。
老人为什么要去看旧友?这里面有历史的创伤,电影里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乡村的关注。贾樟柯笑称比自己小14岁的霍猛,依照中国当下5年一代人的划分,几乎就是三代之差。 他赞扬影片传承了艺术本身需要做的事情,这无关中国第5代,第6代,而是整个中国艺术。艺术可以表现很多事情,但非常重要的传统就是讲人的困境,讲一代代人经历的困境,以及记忆传承的历史,我们不应该忘记。忽视历史和现实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
霍猛回忆创作中的困惑就是应该去拍什么样的影片。因为中国网络流行以来,一个流行的词汇就是“追”,追星追剧追热点。而自己比较慢热,所以思考自己的创作态度,“别人都追,那我就停下来,关照我周围的人,关照记忆深处涌动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应该是文学和艺术创作非常重要的根基”。他回忆受贾导影响深刻,03年在大学宿舍的电脑上看到《小武》《站台》的震撼,武泽锦熙尤其是后者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对个体的关注。这不只有一种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当时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有传承的。
传承是否会成为沉重的负担?贾樟柯说通过艺术去面对复杂尖锐的现实情况, 梳理思考,去讲述记忆和历史,从个人感受来说并不会沉重,因为是一个很好的解决自己内心心结的方法。电影的表达本身就是情感需要,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传递释放,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别人,让它存在,和更多人分享是一种愉悦,所以大家不要被沉重话题吓到,从创作观赏上来说都是愉悦的。
城市和农村:理解城市问题要去乡村寻找答案,谈论乡村也并非和城市人没有关系
而乡村话题,对现代人尤其年轻人又起到怎样的引导? 贾樟柯总结这一次柏林之行和乡村的不解之缘。《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就是从乡村角度去讲述中国70年的乡村经验和生活历史,霍猛的《过昭关》同样。乡村概念的形成就和城市有关,古代首先有的就是乡村,所以谈论乡村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说城市。中国城市人口结构上来说,人口城市化就是几十年的历史,大量乡村人进入城市,形成城市生活文化和新的伦理。 我们是带着乡村的经验,习惯和遗留问题进入城市的, 所以乡村城市化过程中,顶呱呱牛蛙煲对许多城市问题的理解,要回到乡村中去寻找。
他举例城市里许多人不排队,无论上公共汽车还是买东西,如果回到农村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因为几十年前在农村资源高度匮乏,7,8亿人都生活在那里,粮食供应不足,资源稀缺,由此产生的争夺是有关生存的问题。所以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有18个章节, 第一个就是吃饭问题。能否吃饱饭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习惯和在城市生活的行为习惯。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城市里犯罪很多?“如果你观察,会发现当我们离开自己恒定的故土,离开亲人,那里有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人们不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到了城市里为了生存,不再有约束和顾虑。 所以说理解今天城市生活的问题,离不开乡村这把钥匙。我们谈论城市就是在谈论乡村,也不要因为谈论乡村就以为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没有关系”。
传统戏曲和当代电影如何结合表现?戏曲是最古老的记忆传承方法
霍猛说戏曲和电影其实有很多共通的东西,重要的是找到一种方法,找到传统戏曲和自己影片的一个很好结合点,融入到自己的美学体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角度,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贾樟柯回忆年轻时和大多数青年一样,讨厌戏曲,认为它是属于老年人的东西,也看不懂其中的故事。但是最近几年却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作为一个传承记忆的方法,戏曲其实是所有艺术的前辈,无论是小说家还是电影导演,和古老的戏曲都是一脉相传,它们都兼顾一个作用,就是讲述我们的记忆。戏曲在古代就是通过口传,一代代传下来。2003年在拍摄《天注定》时,其中一个故事就特别像水浒传“林冲夜奔”的故事,它是京剧和晋剧中非常重要的戏曲。小时候看不懂,拍《太注定》时一下子明白了 :现代人遭遇的极端生存危和戏曲里讲述的是一样的, 都是对整体人类命运的理解。另外,戏曲有非常强的语言魅力 。在目前中国方言逐渐流失的背景下,如何保方言和情感的表达方法?由此我们对戏曲应该更加关注。保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四个作家都是用方言写作,语言和戏曲是有对应的。 《海水》不是评价作家作品的电影,而是讲诉人的记忆经历的作品,通过戏曲的方法可以闻到味道,声音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因此不存在如何改变戏曲之说,而是在精神上如何完成传承,戏曲是最古老的记忆传承方法。
(刘敏)